當醬香邂逅非遺:赤坊“非遺貴禮”如何讓千年技藝“釀”出新味?
提及貴州非遺,人們常會想到蠟染的斑斕、銀飾的璀璨;談及貴州白酒,也少不了醬香的醇厚風味。然而,在貴州的深山里,許多珍貴的非遺技藝正悄然面臨“守藝難、傳藝更難”的困境——年輕人外出務工,手藝后繼乏人;精美非遺作品藏于深山,市場認知有限。苗族蠟染、銀飾鍛造這兩項國家級非遺,也曾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。
匠心不滅,深山回響
有人選擇堅守,并用實力闖出一條新路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技藝傳承人楊而朗,以單手繪就奇跡,打破身體與地域的限制,將充滿靈氣的“鳥紋”蠟染帶到了國際時裝周舞臺,也讓央視鏡頭為之聚焦。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龍?zhí)?,出身八代銀匠世家,為守護家族手藝,他放棄城市高薪,回歸村寨潛心創(chuàng)作,作品既承古韻、亦具新意,榮獲“中國匠人大會十大創(chuàng)新匠人”稱號。
以酒為媒,承非遺之魂
兩位匠人的執(zhí)著,打動了同樣以“匠心”為魂的老赤坊酒業(yè)。一個全新的命題由此誕生:能否以酒為媒,將非遺的“靜”與醬香的“動”結合,讓傳承不再只是一個人的堅守,而成為一群人的共鳴?
于是,老赤坊“非遺貴禮”應運而生。
這不僅僅是一瓶酒,更是一次匠心之間的對話與融合。老赤坊恪守大曲醬香“12987”傳統(tǒng)工藝,從端午制曲、重陽下沙,到九次蒸煮、八次發(fā)酵、七次取酒,每一步皆依古法,成就醬香突出、酒體醇厚、回味悠長之風骨。
非遺貴禮更值得細品的是其設計中所承載的文化敘事:
酒盒繪以楊而朗筆下象征自由與平安的蠟染“鳥紋”,紋樣靈動,寄托著福壽延綿、家族興旺的美好寓意,
并且復刻龍?zhí)栐O計的“荷花”造型999足銀飾,皎潔如月,寓意高潔與和諧,酒瓶蓋頂飾以苗家牛角圖騰,象征力量與勇氣;
瓶肩魚紋輕盈靈動,如著苗裝的少女翩躚起舞,致敬苗族神話中的美神“仰阿莎”,傳遞對愛情、自由與真善美的追求。
為確保每一滴酒液的品質,老赤坊醬香釀酒大師李成昆 ,張躍亮兩位老師全程監(jiān)制,從選料、釀造到勾調陳藏,嚴苛把控,令“非遺貴禮”不僅具收藏之韻,更宜飲酌之享。
目前,老赤坊“非遺貴禮”已啟動拍賣流程,市場價值獲廣泛認可。但比商業(yè)反饋更重要的,是它為非遺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——以產品為媒介,以品牌為橋梁,讓非遺文化走出深山、融入日常。
讓非遺之韻,余味綿長
“我們不是在簡單地做一件商品,而是在搭建一座橋——讓深山中的回響,借醬香之韻,抵達更遠的遠方?!崩铣喾幌嚓P負責人如是說。老赤坊“非遺貴禮”的探索,是讓非遺從靜態(tài)的文化遺產變成了可感知、可消費的生活符號。
這瓶酒,可以是中秋團圓餐桌上的佳釀,也是可品讀、可收藏的文化藝術。它也嘗試回應一個更大的命題:如何在當代語境下,讓非遺真正“活”起來?
老赤坊“非遺貴禮”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——以酒為媒,承非遺之魂;以匠心,守文化之根。未來,這條“非遺+”之路還將繼續(xù)延伸,而毫無疑問,這瓶酒,已經是一個動人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