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脈相承:國家級首席非遺傳承人羅大友考察都勻毛尖傳承
近日,國家級中國茶文化首席非遺傳承人、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羅大友奔赴貴州都勻市,開展了一次深度茶文化考察之旅。
羅大友的考察首站來到了底蘊深厚的譚修楷茶莊。邁進茶莊,“譚家毛尖香飄萬里” 的書法匾額映入眼簾,筆鋒間流淌著歲月的醇厚。博古架上,古樸茶器與青翠綠植相映成趣,蒸騰的茶香中仿佛浮動著歷代茶人的身影;另一側陳列的茶品與榮譽證書,靜默訴說著茶莊六十余載的堅守。羅大友緩步而行,目光停駐在 1956 年毛主席回信的復印件上,指尖輕輕拂過展柜中陳舊的炒茶鐵鍋 —— 這些承載著紅色記憶的物件,正是中國茶文化 “根脈” 的鮮活注腳。
羅大友深耕茶文化領域多年,系統(tǒng)梳理了中國五千年茶文化脈絡。他深入各主要產茶區(qū)的民族聚居地,在云南古茶山與布朗族茶人探討 “茶祖文化”,在福建茶村與非遺傳承人共研烏龍茶工藝。深入鉆研各時期茶文化的演變規(guī)律,并將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學、易經五行學、人文科學與制茶、儲運、科學品飲技藝融會貫通,提出 “正確飲茶一生不得疾病” 的健康哲學,將茶從單純的飲品升華為融文化、養(yǎng)生、哲學于一體的健康體系。
在茶文化推廣中,羅大友擔任國務院僑務辦及清華大學等指定茶文化講座教授,長期致力于茶文化知識傳播。其專業(yè)貢獻受到行業(yè)廣泛認可,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學術成果。
譚修楷茶莊底蘊厚重。1956 年,譚修楷作為向毛主席獻茶的團山鄉(xiāng)干部之一,將三斤都勻 “魚鉤茶” 寄往北京,毛主席回信 “此茶很好”,讓都勻毛尖從地方名茶,躋身紅色茶文化經典,茶莊成珍貴歷史見證。作為都勻毛尖制作技藝市級傳承載體,茶莊延續(xù)著從殺青、揉捻到烘焙的純手工工藝,每一片茶葉都烙印著歲月淬煉的匠心底蘊。
在茶莊,羅大友與譚家后人圍坐茶桌,以都勻毛尖為媒介,開啟傳承對話。羅大友專注聆聽茶莊歷史與傳承故事,從 1956 年寄茶往事,到手工制茶堅守,在交流中回溯家族與茶文化交織的歲月。
當目光落在茶莊榮譽墻,羅大友駐足凝視。墻上老照片定格著往昔茶事,泛黃影像里,先輩們制茶的專注神情、與茶客交流的溫暖畫面一一浮現;下方排列的榮譽證書,是歲月給予堅守的勛章。他靜靜佇立,似在與歷史對話,那些沉淀的故事,讓這場傳承交流更添厚重。
這場相聚,是兩代茶人以茶為橋的對話,讓紅色茶史的根脈、手工技藝的溫度,在一杯茶的時間里,穩(wěn)穩(wěn)傳遞下去。